close

  
  岩腳侗寨“絲綢之路”遺址劉傑華攝
  
  中國飛山文化研究會的學者在尋找更多的證據劉傑華攝紅網靖州站11月17日訊(分站記者 劉傑華 通訊員 陳斌 蔣甄玲)“岩腳驛道是明清時期的一條重要驛道,過往商旅很多,曾經數次維修、拓寬。”國慶假日期間,對歷史頗有研究的長沙驢友張一行將他的發現告訴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文化部門。11月16日,中國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飛山文化研究會顧問王震中,貴州省苗學會會長楊光林,貴州省侗學會會長楊序順等中國飛山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們受邀進行初步考證,證實了這一說法,並指出這一發現為探索中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變遷提供了新線索。
  據《明史•地理志》文獻記載:(南方絲綢之路中道)為唐代所開,稱為“邕州道”。《靖州鄉土志》也說:明朝建立之後,在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的羈縻統治同時,積極推行土流合治以引入漢文化;派遣大量軍屯、民屯;並大量修建驛道,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繫。這條古驛道就是在當時的“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修建的。該驛道位於“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分支——湘黔古道和湘桂古道的交匯處,連接了湘黔和湘桂古商道而成為黔桂古道網絡的一部分,南接越南,與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聯繫起來,其在靖州境內全長70餘公里,後經歷史變遷,目前還存餘20餘公里,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位於靖州縣岩腳侗寨之中。岩腳侗寨內保存完整的驛道全長約6公里,寬約1.5米,全用青石板鋪就而成。驛道穿寨而過,沿山而上,向西而行,直至通道境內。因地理位置獨特,岩腳侗寨成為黔桂古道上商旅歇腳、物資交易的一個重要節點,岩腳侗寨由此逐漸變得繁華,在清乾隆、嘉慶時期達到鼎盛,其時寨內有360多戶,人口千餘人,旅店、酒肆等業生意興隆。該驛道經數次拓寬、修繕,可見曾經的繁華。
  湖南歷史人類學家、連山易專家陽國勝先生表示:黔桂古道是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的出海通道,與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兩大通道——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存在關係。岩腳侗寨古驛道遺址的發現,對於進一步研究飛山文化影響和開發飛山文化旅游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原標題:靖州岩腳侗寨驚現明代“絲綢之路”遺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g12dgrl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